
无空调之困的欧洲建筑,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保温经验?
一、今年欧洲,酷暑依旧,无空调依旧
2025年的欧洲夏天,热浪再次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巴黎的气温连续两周徘徊在38-42度之间,柏林更是创下了41.5度的历史新高,罗马的街道在午后几乎空无一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热浪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给数千万欧洲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煎熬。
来源:央视新闻
在这样极端的高温下,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是,大多数欧洲家庭依然没有安装空调。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即使在2025年,欧洲家庭空调普及率仍不足20%,远低于同纬度北美地区的90%以上。这种"无空调困境"在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中尤为严重。欧洲环保署的报告指出,2025年夏季因高温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可能突破3万,其中大多数是居住在老旧建筑中的弱势群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居民们各种"土法降温"的照片:用湿毛巾覆盖窗户、在床边放置冰桶、深夜打开所有窗户通风。一位伦敦居民在推特上写道:"我们就像生活在中世纪的蒸笼里,而世界其他地方早已进入空调时代。"
二、欧洲空调普及率低的深层原因
欧洲居民不装空调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法律和经济原因。
首先,欧盟《建筑能效指令》(EPBD)对新建建筑有着严格规定。早在2010年修订的版EPBD要求所有新建公共建筑从2010年起必须达到"近零能耗"标准,这意味着建筑必须通过被动式设计实现温度调节,而非依赖主动制冷设备。对于既有建筑改造,EPBD也设置了分阶段的能效提升要求,空调系统的安装往往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德国建筑法规甚至规定,在某些历史城区,外挂式空调机的安装需要获得特别许可,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的审批时间。
其次,欧洲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成为空调普及的重大障碍。据欧洲遗产协会统计,欧盟境内有超过5万栋受保护历史建筑用作住宅用途。在佛罗伦萨的历史中心区,任何可能改变建筑外观的改造都被严格禁止;爱丁堡的乔治亚风格联排别墅不允许在外墙上安装任何可见的管道设备;维也纳的"环城大道"内城区规定所有窗户必须保持原有风貌,这使得分体式空调的安装几乎不可能。即使在不属于保护建筑的普通老房子中,厚重的石墙、复杂的内部结构和高昂的改造费用也使得空调安装困难重重。
第三,高昂的安装和使用成本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在欧洲,一套普通住宅的空调系统安装费用平均为8000-15000欧元,是中国的3倍-5倍。这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严格的安装资质要求导致人工成本极高;需要与现有供暖系统整合的复杂性;以及为保护建筑结构所需的特殊安装工艺。此外,欧洲高昂的电价(平均0.30欧元/千瓦时)使得空调运行成本令人咋舌。计算显示,一个普通德国家庭夏季使用空调的电费可能高达600欧元,相当于半个月的平均工资。
最后,环保意识也是重要影响因素。2025年的欧洲民意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认为全球变暖是"最紧迫的全球问题",57%的人愿意为环保忍受一定程度的不便。许多欧洲城市发起了"无空调城市"运动,鼓励居民采用传统方式降温。这种集体环保意识在政策制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至少15个欧盟国家将空调能效标准设定得比欧盟统一标准更为严格。
三、欧洲建筑保温技术的卓越成就
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在建筑保温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无空调带来的不适。
北欧国家的建筑保温技术尤为出色。瑞典的被动式住宅标准要求墙体传热系数(U值)不高于0.1W/(m²·K),是中国的5-8倍严格。在挪威,即使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也普遍采用30cm以上的岩棉保温层。芬兰的"三重窗"技术——两层玻璃加一层可调节透明隔热膜,使窗户的保温性能接近墙体。这些措施使得北欧住宅即使在外界-30℃的严寒中,也能仅靠人体和电器散热维持舒适温度。
现代建筑保温技术大多起源于欧洲。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率先开发出外墙外保温系统(ETICS);瑞士的"Minergie"标准成为全球被动式建筑的蓝本;丹麦的"区域供热+建筑保温"模式被联合国列为最佳实践。欧盟"Horizon 2025"研究计划显示,欧洲建筑的平均热损失率比北美同类建筑低40%~60%。
欧洲的保温技术不仅限于严寒应对。南欧国家发展出了一套适合炎热气候的"反向保温"技术:西班牙的"热量墙"白天吸收热量,夜间通过通风释放;意大利普遍使用的室外自动遮阳系统可减少80%的太阳辐射热;希腊传统建筑的厚墙小窗设计被现代建筑师重新诠释,结合相变材料(PCM)实现了不依赖空调的降温。
这些技术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德国被动式住宅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一栋按照最新标准建造的住宅,夏季室内温度可比室外低8-12℃,冬季可保持20℃以上,而能源消耗仅为普通建筑的10%~20%。在2025年的热浪中,这些高效保温建筑成为名副其实的"避暑绿洲"。
四、欧洲经验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欧洲的建筑保温实践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思路。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已经开始重视保温问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在建筑保温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北方地区外墙传热系数限值提高到0.35W/(m²·K),接近欧洲2010年水平;上海、深圳等城市开始试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国产保温材料如气凝胶的研发取得突破,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60%。然而,与欧洲相比,中国建筑的平均能耗仍是欧洲同类建筑的2-3倍,存在明显的"性能差距"。
欧洲经验给我们的首要启示是"保温优先于制冷"的设计哲学。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重空调轻保温"现象,导致夏季电力负荷激增。实际上,良好的保温不仅能降低冬季供暖需求,同样能有效阻隔夏季外界热量。重庆市的一项研究表明,加强建筑保温可使空调能耗降低40%以上,投资回收期仅5~7年。
其次,欧洲的"整体性保温"理念值得借鉴。中国目前的保温措施往往局限于外墙,而欧洲则强调从地基到屋顶、从门窗到管道贯穿件的全方位保温。特别是"热桥处理"技术,欧洲标准要求所有结构性热桥必须通过特殊设计或材料消除,这一技术可使建筑整体能效提升15%~20%。
第三,欧洲的历史建筑节能改造经验对中国老城区改造具有参考价值。北京胡同、上海里弄等历史街区的改造可借鉴欧洲"外观不变、内部升级"的模式,使用内保温、中空玻璃等不影响建筑风貌的技术。柏林"KfW节能改造计划"提供的阶梯式补贴政策也值得中国城市学习。
最后,欧洲的"性能导向"监管体系对中国有启示意义。不同于中国侧重材料与施工过程监管,欧洲建立了从设计计算、施工验收到运行监测的全周期能效监管体系。特别是"能源护照"制度,使建筑能效状况透明化,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中国正在试点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可向这一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建筑节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欧洲经验表明,高质量的建筑保温不仅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更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韧性。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这一"不依赖空调的舒适"理念或许正是中国建筑需要的发展方向。